大山背樂善堂事蹟
大山背總面積五O七公頃,海拔五OO至七O五公尺,土地陡坡謀生不易,素有「上崎 ( 坡 ) 堵到嘴,下崎 ( 坡 ) 碰到背,食甘藷頭配豬菜,有女兒不嫁大山背」的諺語,民國六十三年 ( 西元一九七四年 ) 才開闢道路,少有電燈照明,先前子女受教育非常困難,上學來回要走山路三個小時,早晚還得牧牛、養家禽,然而考上當時最難考取的公立師範學校、大學比例幾全縣居冠,許多都會中的學生百思不解,為什麼班上要是有大山背同學,就是學業成績必輸他,畢業後到本樂善堂廟,發現原來此地的長輩們,敬拜廟堂神明,祈求平安,向福仙、魁星天官許願,賜福子女升學順利。
人生歲月如流水,很多事,年經時都不懂,真的連聽都不懂,等年歲漸長,小孩漸大,某天才恍然大悟這些事....子嗣、求學、工作、事業、好伙伴、有貴人、生活、健康等等福祉,稍不留意即失去機緣,因此,竭誠歡迎您,來到本廟堂敬拜神明保平安,也敬拜賜福大仙、魁星天官許願,只要你有道德行為,自然應驗結善果。

照片:大山背30年前的道路,廟前的石峽路、石峽橋 ( 攝於民國57年 )
樂善堂管理委員會主委葉雲燭口述,詹德郎、彭峰裕、楊熾坤整理。
「大山背」人的期望:
遊客來到「大山背」,總是想要知道這山區的人文、生活故事、古道、古蹟、並將幸存的植物油茶園、木炭窯、野溪螢火蟲、昆蟲蝴蝶、蜻蜓、螃蟹、蝦子....,棲息場所等等保存更為美好,閣下的人聲,我們都聽見了,因為有您們的到訪,巳經引起政府的重視,在進行整體生態計劃,「大山背」永遠需要遊客們,繼續支持協助,督促政府,真的要拿出效率,落實計畫執行,守護碩果僅存的觀光資源。
( 文章:許山木律師 整理:楊熾坤 )
歷史見證人照片:
泥磚屋與遊客